米兰体育下载安装最新版: 发生车祸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网传视频显示,车辆起火后,四名路人到达现场砸门、拽门、踢车窗,最终未能打开车门,四名男子无奈远离正在燃烧的车辆。 午后,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通报,该起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车,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警方通报后,事故依然引发广泛关注,隐藏式门把手争议和“车门为什么打不开”成为公众讨论焦点。 “门外那个半隐藏式把手用力拉一点用都没有,从窗户伸手进去的哥们掰了内把手之后也感受不到任何锁舌的弹动。”10月14日,据现场施救者袁勇(化名)回忆说,当时车门看起来并未变形。 10月13日下午,小米汽车客服回应“网传SU7碰撞后无法拉开把手”称:车辆收到碰撞信号将整车解锁,以警方调查为准。截止至发稿,小米暂未对此事发布声明。 据袁勇回忆,自己来到车前时,当时车辆刚刚起火,烟雾已经较大,看不清车内详细情况,因此无法确定驾驶员是否清醒,但车内没有动静。旁边的施救者先是试图拉开车门外把手,但无论多用力都没有一点效果。“实际上再拉的话,我感觉那个外把手的结构都要拉坏了。” 当时驾驶室还没有着火。袁勇等人用轮胎扳手敲开了前窗,他旁边的人将手伸进去拉车门内把手。袁勇和对方有过交流沟通,对方表示,一点细微的拉伸力都没有,不管怎么掰都没有开锁的感受。 “就像以前那种老式门锁的锁舌,你拉动的时候会感受到一定的阻力,但这样的一个东西完全没感觉。”袁勇说,如果车内把手能够拉动,其他所有人再一起从外部拉门,即便车门变形应该也能有办法弄开。 这时,突然“啪”的一声,车辆中部发生了小爆炸。试图拉动门内把手的施救者连忙将手从窗户收回来,还是被玻璃划到了。据袁勇回忆,那名施救者收回的手上附着着塑料,还有明显的烫伤。 此后,车辆座舱前部开始起火,旁边有施救者拿来了泡沫灭火器试图灭火。火势最后由赶来的消防扑灭。 袁勇说,他们后来查阅了小米汽车的技术文档,才知道车门把手附近没机械结构,唯一的机械把手位于座位侧下方的手套箱旁。但当时他们敲开的是右边玻璃,且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允许有人将头伸进窗户拉动下方的机械把手,“车里边就像放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响”。 根据小米SU7用户手册显示,当车辆发生碰撞且车辆接收到碰撞信号时,将会触发整车解锁,通过拉动车门外把手可开启车门。 车内应急开门方面,小米SU7用户手册显示,当车辆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是紧急状况需要开门时,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即可打开对应侧车门。非紧急状况下,禁止使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解锁车门,可能会损坏车窗玻璃和密封件。车辆低压电池亏电时,车门只可以通过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进行解锁开门。 据官方信息,小米SU7采用了半隐藏式门把手,此类设计可避免极端情况下无法弹出、车门冻死等问题,同时有肉眼可见的物理空间可把手放进门把手内。雷军曾解释说,小米半隐藏式门把手不同于以往的完全机械结构,而是采用固定式设计,通过按压内部微动开关来实现电动解锁,不再需要物理抬起即可打开车门。 但后面的小米YU7取消了半隐藏式门把手,采用了外观设计看似隐藏式门把手的内翻门把手。雷军在发布会上特意解释称,“很多人都问我们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挺好的,你们这次怎么又退步了?其实没有的,内翻门把手,当靠近门把手就自动内翻了,当你离车或者坐到车里,它又回来了,它既好看,风阻又小。” 据博主“专利者说”视频内容,小米SU7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专利文件显示,小米SU7门把手是电控把手,不涉机械开门结构,小米车头的低压电池能用来解除防盗锁和开门锁。小米汽车在2023年2月28日申请该专利,发明名称为:门把手、车门及车辆。 2023年6月14日,小米又申请新专利,名称为:隐藏式车门把手、车门及车辆。专利文件显示,该隐藏式门把手加入了机械解锁环节,专利文件显示,在失电状态下,解锁件600能用来将车门700解锁。其中,解锁件600能够最终靠任意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构造,能够很好的满足上述的解锁车门700即可。专利文件显示,700是机械解锁。 隐藏式门把手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52年奔驰300SL跑车就曾采用这一设计,但因实用性不足未得到普及。2012年,特斯拉Model S搭载电控弹出式门把手,引发行业跟风。如今,多数新能源车企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国家车辆事故数据中心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隐藏式把手渗透率达76%。 隐藏式门把手兼具炫酷外观与降低风阻的作用,但这种设计一直备受争议。用户频繁吐槽的问题包括:低温时易结冰冻住,车门打不开;操作逻辑不直观,部分用户不知道怎么来开启;同时存在夹手隐患。更关键的是,消费者担忧,若发生碰撞事故、车辆起火等极端情况,若车内人员昏迷无法从内部开门,车外施救人员因不熟悉隐藏式门把手的操作,很可能大幅拖慢救援效率,进而影响生命安全。 一位车企工程师表示,传统门把手有可能打不开,但传统门把手带机械开关,车身控制器检测到撞击后,会整车解锁,除非门结构物理上不可开,否则都可以拉开门。但现在一些车企采用隐形门把手或者按钮式门把手之后,取消了车门外机械开关,只采用微电结构,只可以通过车内拉锁开门。 2024年7月28日,一辆混合动力的雷克萨斯LM碰撞后车门无法解锁的事件也曾引发广泛关注。 他以极端案例举例称,车辆碰撞事故导致车内人昏迷的情况下,即便车辆自动解锁,车外解救人员也需要先打破窗户,通过内部机械拉锁打开门。如果是车辆爆燃情况下,车外人员能够实施救援的时间很宝贵,且由于不熟悉车内拉锁位置,有很大的可能性需要更长时间打开车门。 这位工程师介绍,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上述极端情况,大部分隐藏式门把手,也有机械拉锁,效果等同于传统门把手。车外,一般微电结构车门都有备用小电池,一个蓄电池在前舱,一个备用电池在后备箱,出现事故后能保证供电,确保车门能打开。也有一定的可能非常极端的情况,车辆撞击后,前后蓄电池都没电,车辆彻底无法自动解锁。 因此,部分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的车辆,出现极端事故后,有极大几率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碰撞后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即便有机械开关+全车解锁,由于没门把手可借力开锁,无法开门;二,当车辆采用按压式隐藏门把手设计,车辆发生碰撞时全车自动解锁,但由于没车门外机械开关,车辆也无法从外部拉开,只能破窗而入,用内部机械拉锁开门。 也就是说,在车辆碰撞、起火和车内人没办法开门这种极端情况下,一辆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要满足以下几种条件,外部人员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门并施救:车辆未变形+隐藏式门把手能拉动+车门配备外部机械开关+全车自动解锁。否则,开门时间会被拖延,甚至打不开。 上述工程师认为,取消车门外把手的机械拉锁结构,能够更好的降低成本,但增大风险。 以大众MEB平台车辆为例,ID4、ID6、ID7等车型隐藏式门把手仍保留了机械开启结构,保证在紧急状况下车门能够顺利开启。 此图仅为示意图,“解锁”是解除电子防盗系统的锁定状态,而“开锁”则是最后一步的机械动作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驶入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快车道,“创新” 竞赛轰轰烈烈展开。但不少看似颠覆的设计实为形式大于内容,消费者使用后才发现其弊端。有业内有经验的人指出,隐藏式门把手、取消车内物理按键、科技感全景天幕等近年常见设计均属 “伪创新”,既未解决用户痛点,还埋下安全隐患。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在接受红星资本局专访时就曾表示,像特斯拉全无人驾驶这种可完全把人释放开来的技术应该去做,“我反对的是车上搞‘花里胡哨’的功能,比如说什么要追求什么大屏、大音箱,总不能把家电及手机功能都放车里,绝大多数人在车里的时间是有限的”。他认为,新能源汽车不是“第二个手机”。 今年5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曾直言,隐藏式门把手“对减少风阻的贡献微乎其微”,“重量大、密封性差、噪音大,且必须靠电驱动,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如今,汽车全隐藏式门把手,或将正式退出舞台。 9月24日,工信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征求意见稿显示,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组织并且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本标准旨在带领企业规范车门内外把手产品设计, 提升门把手安全性能, 全方面提升车辆安全水平。 征求意见稿提到,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同时,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即不小于30立方厘米。此外,车内门把手要求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